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樓主: VR2GY

澳門 通訊博物館+ 游覽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5-10-2006 23:44:03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澳門 通訊博物館
018.jpg
 樓主| 發表於 26-10-2006 11:41:41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澳門 通訊博物館
019.jpg
 樓主| 發表於 26-10-2006 13:46:24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澳門 通訊博物館
020.jpg
 樓主| 發表於 26-10-2006 17:56:08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澳門 通訊博物館
021.jpg
 樓主| 發表於 27-10-2006 00:25:12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亞歷山大•斯塔帕諾維奇•波波夫
(⑴???????? ?????????? ????? 1859年3月16日 – 1906年1月13日)是俄國物理學家和電力工程師,是研究電磁波的先驅。
波波夫出生於烏拉爾山區的一個小村莊,父親是一位神父,1877年進入彼得堡大學學習,1892年畢業後留校在實驗室工作,1893年到俄國海軍喀琅施塔得魚雷學校任教。
波波夫於1894年發明瞭第一架無線電接收器,一個金屬檢波器,1895年改進成接收閃電發出的電磁波裝置,同年5月7日他在俄羅斯物理和化學學會演示了他的接收裝置,這一天後來被俄羅斯定為「無線電日」慶祝。7月將這個裝置安裝在聖彼得堡林學院的氣象站中,幾個月後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明這種裝置可以接收人工震蕩源的信號。1896年3月在彼得堡物理學年會時,在彼得堡大學的兩座建築物之間進行了發送和接收電磁波信號的實驗,這比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於1896年6月取得專利的裝置要早。
1898年他和俄國海軍一起進行了10 千米距離的海岸和軍艦之間的通信實驗,1899年實現了50千米通信。但由於馬可尼先取得了專利,國際上一般認為是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通信,可是俄羅斯人一致尊波波夫為無線電發明人。
1900年俄國海軍在波波夫的指導下在波羅的海中的高戈蘭島設立了無線電站,和芬蘭沿海城市科特卡之間實現了無線電通訊。(當時芬蘭屬於沙皇俄國),2月5日發出第一條資訊,到了4月份,破冰船愛爾馬克號前往高戈蘭島解救被冰困住的戰艦,同時解救出50名芬蘭漁民,無線電站已經成功地發送了440條資訊,這時馬可尼剛開始第一次通信實驗。
1901年波波夫被任命為電技術研究所的教授,1905年被選為研究所所長,年底健康狀況惡化,很快死於腦溢血。
無線電發明家波波夫

  1859年3月,波波夫出生於俄國烏拉爾礦區的一個小鎮。他很小就學會了木工,製作了水磨機械模型。12歲那年表現出對電工技術的愛好,自己製作電池,還用電鈴把家裏的鐘改成鬧鐘。18歲那年,他考進了彼得堡大學數學物理系。不久轉入森林學院學習。森林學院學術氣氛活躍,使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幾年後波波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1888年,赫茲發現電磁波的消息傳到了俄國,29歲的波波夫一下子改變先前要把電燈裝遍俄國的主意,樹立了要指揮電磁波飛越全世界的理想。1894年,波波夫做了一台磁波接收機。這台機器的原理與英國科學家洛奇的那台相似,但靈敏度卻遠比洛奇那台要高得多。

  波波夫對無線電通信的傑出貢獻,是他發現了天線的作用。在一次實驗中,波波夫發現金屬屑檢波器的靈敏度異常地高。接收電磁波的距離比起平時有明顯的增加。他感到很奇怪,再試一次,靈敏度還是異常的高。忽然,他瞥見有一根導線搭在檢波器上。很明顯,這根導線增加了檢波器的接收能力,增加了靈敏度。波波夫真是喜出望外,提高機器的靈敏度,增加傳收距離的願望竟在這無意中達到了。他使用的這根導線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線。波波夫用這架機器首先去檢測雷電。他把莫爾斯電報機接在機器上,在一個雷電風雨交加的夏夜,他的接收機收到了空中的雷電,並用莫爾斯電報機上的紙條記錄了下來。

  1895年5月7日,波波夫帶著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來到彼得堡的俄羅斯物理化學學會物理分會會場,在宣讀論文後,當場進行演示。他讓助手在演講大廳的一頭安放好電磁波發生器,自己在講臺上調好接收機,裝好天線,接收機連接了繼電器和電鈴。一切就緒後,助手接通電磁波發生器,接收機帶動電鈴響了起來。當助手把電磁波發生器電源切斷,電鈴聲嘎然而止。此後波波夫又改進了他的機器,用電報機替換了電鈴。這樣,就形成了一台完整的無線電收報機。

  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助手又進行了一次正式的無線電傳遞莫爾斯電碼的表演。波波夫把接收機安放在物理學會會議大廳內,他的助手把發射機安裝在森林學院內,兩地距離250米左右。時間一到,助手沉著地把信號發射出去,波波夫這邊的接收機清晰地收到信號。此時俄羅斯物理學會分會長把接收到的字母一個個地寫在黑板上。最後,黑板上出現一行字母:“海因裏希•赫茲”。這是世界上的第一份無線電報,內容是紀念赫茲這位元電磁波發現者。
022.jpg
 樓主| 發表於 27-10-2006 01:00:20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澳門 通訊博物館
023.jpg
 樓主| 發表於 27-10-2006 01:13:26 | 顯示全部樓層

馬可尼 曾到過中國

1894年,當馬可尼獲悉赫茲實驗室在進行電磁波實驗時,他立即好奇地想知道這種波能傳播多遠,因此,便在賴意教授幫助下開始進行實驗。馬可尼最初的設備,在利用電花隙振子和偶極天線方面與赫茲的相類似,但是他用布蘭利的金屑檢波器代替了赫茲的電花隙環探測器。為了使檢波器在接收到信號後能轉換到斷開狀態,他還為檢波器加了一個與電鈴中用的相類似的散屑錘。1895年,在他家的莊園中,他把傳輸距離提高到了1.5英里,也就是在此前後,他想到了根據電報密碼來按發報機的電鍵以進行“無線電報”通信。
1896年,馬可尼移居倫敦,他成功地向郵政局的高級工程師普裏斯爵士(W. H. Preece)演示了他的儀器。1897年,維多利亞女皇給在皇家遊艇上的威爾士親王發了一份電報。同年,他建立了馬可尼無線電報有限公司。1899年,他到美國利用他的無線電設備報告1900年的選舉情況。1901年,在紐芬蘭,他收到了發自英格蘭康沃爾的訊號“S”,這一成功是高空中的傳導層對信號的反射和折射的結果,這是由亥維賽德(Heaviside)和肯內利(Kennelly)提出的。1902年,馬可尼建立了橫跨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1904年,他為橫渡大西洋的航班提供了每日的新聞服務。
馬可尼集非凡的物理直覺、工程師的熟練和商人的敏銳于一身。他將火花圈發報機的一端接地,另一端連接到一個高天線塔上,不久就把這種發報機的傳輸範圍擴大了。1901年,他在地線和天線之間裝上電容和可變電感,製造了一種可調諧的系統。他沒有用很多的數學知識,設計了一種天線,它能定向發出信號,從而擴大了傳播範圍。在業餘無線電工作者發現從低功率發報機發出的短波也有很高的效率以後,馬可尼便開始將全部精力用於發展一種可靠的全球通信網。無線電報是一種極受歡迎的海上安全的輔助設備,如它右用於船隻導向和營救工作。從1921年起,馬可尼工作在他的艾勒特拉號蒸汽遊艇上,並把它作為家、實驗室和可移動的接收站。
馬可尼的前妻奧布琳(B. O'Brien)出身于一個愛爾蘭貴族家庭。他的後妻是貝贊斯卡利(Bezzi-Scali)。
馬可尼對科學知識的實驗應用非常感興趣。他是土木工程師協會的一名工程師,該協會要求它的會員必須“為人類的利益利用和控制自然資源”。

G·馬可尼(Guglielmo Marchese Marconi)1874年4月25日出生在Bologna,義大利物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

  1894年,20歲的義大利青年馬可尼從雜誌上讀到悼念赫茲的文章和他生前的感人事跡,受到極大啟發:“如果利用赫茲發現的電磁波,不需要導線也可以實現遠距離通信了”。馬可尼為自己的大膽設想所激動,他立下宏願,決心開拓無線電通信事業,把赫茲的研究成果付諸實際應用。

  在家人的支援下,馬可尼就在自己家中進行實驗,他用赫茲的火花放電器作發射機,用布朗利的金屬粉未檢波器作接收機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電磁波的發送和接收實驗,並在實驗中發現,利用天線可使發射距離增加。

  經過反復試驗、改進,在1895年,馬可尼成功地進行了約3公里的無線電通信。幾乎與馬可尼同時,俄羅斯軍官波波夫也研製成功了一台無線電收發報機。然而,馬可尼向義大利政府提出的專利申請卻未被獲准。

  1896年,馬可尼回到他母親的故鄉英國。他在英國不僅得到了無線電通信發明專利,而且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馬可尼發送第一封無線電報的設備複製品

  1897年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裏斯托爾(Bristol)海峽的無線電通信取得成功,通信距離為14公里。 1897年,馬可尼在倫敦設立了馬可尼無線電報通訊有限公司, 從事無線電報的研發工作。但是由於人們對無線電報的懷疑,該公司舉步艱難。該公司於1900年成為馬可尼無線電報有限公司。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物理學家G.馬可尼在英國南福蘭角建立了一個無線電報站,用來與法國維姆勒之間的通信,兩地距離為31英里,實現了英國與歐洲大陸的無線電通信。同年,馬可尼將他的無線電器件裝備了幾艘軍艦。與同一時期在俄國受到冷遇的波波夫相比,馬可尼要幸運得多,他得到了英國郵政部的全力支援。

  1899年11月22日,以新澤西協會組成了美國第一個無線電通信公司:美國馬可尼無線電電報公司。

  1900年10月,他在英國普耳杜建立一座大功率發射臺,採用10千瓦的音響火花式電報發射機。

  1901年12月,馬可尼在加拿大紐芬蘭市的聖約翰斯港通過風箏牽引的天線,成功地接收到普耳杜電臺發來的電報。完成了自英國到加拿大,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實驗,並取得圓滿成功。馬可尼的成功在世界各地引起巨大的轟動,推動無線電通信走向了全面實用的階段。

  1909年與卡爾·布勞恩共同獲得19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6年起,馬可尼開始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傳輸輻射能的短波無線電波,到1929年,一個世界性的通訊網形成了。

  1920年6月15日,馬可尼公司在英國舉辦了一次“無線電---電話”音樂會,音樂會的樂聲通過無線電波傳遍英國本土,以及巴黎、義大利和希臘,為那裏的無線電接收機所接收。同年,蘇聯、德國、美國也進行了首次無線電廣播。

  由於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裝置,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遠距離無線電通信,為此,他在1909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波波夫同被人們譽為“無線電之父”。


古列爾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發明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895年發明無線電通訊,但是向意大利政府請求資助未獲同意。1896年在英國進行了14.4公里的通訊試驗成功,並取得專利。1897年在倫敦成立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19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2年發現高頻波。

1968年,為紀念馬可尼對廣播事業的貢獻,並且感謝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於1962年協助香港發展超短波廣播, 港英政府把九龍塘廣播道其中一條支路—高雅道(Clare Road)命名為馬可尼道以作紀念。


馬可尼攜夫人抵滬
上世紀上半葉,除愛因斯坦外,到過上海的著名科學家還有玻爾、海森堡、馬可尼等人,其中義大利著名科學家馬可尼的上海之行引起較大轟動,值得回味。
1899年馬可尼發送的無線電信號穿過了英吉利海峽,接著又成功穿越大西洋,從英國傳到加拿大的紐芬蘭省。無線電通信的發明,也是日後無線電廣播、電視甚至手機的先兆。1909年馬可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享有“無線電之父”的美譽。1933年,馬可尼攜夫人曼麗亞作環球旅行,在中國先後遊歷了大連、北京、天津、南京等地,於12月7日清晨抵達上海。馬可尼是在義大利駐華公使陪同下,從南京坐專列過來的,當時南京尚是“國都”,但馬可尼只逗留了8個小時,又取消了原定在蘇州遊覽的計畫,直奔上海而來。從7日清晨抵達,到12日離開,馬可尼在上海停留了5天,可惜適逢感冒,他到上海後的活動不多,也沒有發表關於無線電研究和應用方面的演講。
據資料記載,馬可尼的上海之行,參與接待的不僅有上海的政府官員,義大利駐滬領事館和馬可尼無線電公司上海辦事處經理等,主要的還是上海的學術團體和最早創辦無線電課程教學的交通大學,這種官民結合、以民為主,中外相結合的歡迎形式,或許是馬可尼更樂意看到的,也是當時上海接待外國來訪名流的基本路子。馬可尼在上海的行程安排,就是由上海14家學術團體負責人商量後敲定的,包括交通大學、中國科學社、中央研究院、上海各大學聯誼會、上海廣播無線電臺、中華學藝社等,這些學術團體中,有官方半官方的,也有純民間的,經費也有他們負責籌措,後來馬可尼在交通大學植基的無線電發射裝置,也是由校友自行捐贈的。
在馬可尼下榻的華懋飯店,許多記者已經候在那裏準備採訪,但馬可尼因身體不適,沒有接見記者,由他的秘書代為回答記者的提問。1929年華懋飯店建成後,一直是上海的奢華所在,也是一個光怪陸離的社交場,許多國際文化名人喜歡在那裏下榻,惜馬可尼下榻的具體房間已不可考,否則也應在房間門口釘上一塊銘牌。
義大利僑民原本打算8日中午在福開森路(今武康路)285號義大利俱樂部宴請馬可尼夫婦,然而馬可尼的感冒略有加重,在休息一天后還是未見好轉,因此他取消了赴宴的安排。得知這一消息後,上海各大學術團體的負責人不免憂慮,因為原定上海各大學術團體歡迎馬可尼的茶話會,就在這天下午於交大舉行,馬可尼會不會也取消這次活動?正當他們要與馬可尼接洽時,下午4時,馬可尼乘坐的汽車駛進交大校門,引來近千名學生夾道歡迎,高聲呼喊,爭睹大師風采。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交通大學校長黎照寰等人迎上前去,將馬可尼夫婦引入容閎堂內。容閎堂門口高懸著上海各學術團體歡迎馬可尼夫婦的標語,會場內,馬可尼和出席會議的各界代表100余人圍坐在一起,略用茶點招待。作為東道主的交大校長黎照寰先致詞,他稱讚無線電的發明,稱其重要性不亞于美洲新大陸,並介紹說,有交大同學提議,在交大工程館門前建立“馬可尼紀念物”,會後邀請馬可尼先生親行植基。馬可尼聽後,微笑應允。
旋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致歡迎詞。蔡氏稱,無線電的發明給包括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帶來無窮的益處。接著由無線電的發明,聯想到先人的“四大發明”,勉勵在場的青年學子發奮圖強,報效國家,“迎頭趕上去”。主人講話完畢,由馬可尼起立用英語發言,他首先感謝中國有關方面和人士的接待,對中國的國土遼闊和景色優美讚歎不已,在物理學研究方面也“甚多努力”,惟此次訪華時間較短,沒有時間作無線電專題的演講,希望還有機會再來中國云云。會上,馬可尼還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由上海大華無線電公司特意趕制的《歡迎無線電發明家馬可尼博士來華紀念刊》。
茶話會後,馬可尼應邀在交大科學館前,將銅質天線柱“馬可尼紀念物”放進預選掘好的洞裏,然後親手揮鍬鏟土,為即將興建的無線電臺典基。迄今健在的交大教授張煦,當年交大物理系的學生,就親歷了這感人的一幕,後來在他的回憶中一再提到此事,抑制不住當時激動的心情。“馬可尼紀念物”迄今保存完好,成為交大的一處勝跡,但其中蘊含的故事,或許大多數學生已不知曉。
馬可尼在上海活動的重頭戲,除了出席交大的歡迎茶話會外,還參觀了尚在建設中的真如國際無線電臺。國際無線電臺的設備全部採用馬可尼公司的產品,包括2台20千瓦發報機,4台接收機和4副發射天線。馬可尼看到自己公司的產品在中國大有用武之地,十分欣喜,與在場人員一一握手,並合影留念。該台擔負國際電報業務,後來發展為遠東最大的無線電發報台。馬可尼此人富有商業頭腦,在無線電發明尚未完全成功之前,他已經在英國註冊成立公司,申請相關專利,以後在無線電方面的點滴進步,在給他帶來無上榮耀的同時,還給他帶來滾滾財源。
馬可尼來上海之前,1930年左右,他在上海也開設了馬可尼中國公司,專門經銷他的無線電通訊器材。公司開設在韜朋路,在北京路有辦事處。馬可尼訪問上海,無疑給他自己的公司做了最好的廣告,《申報》就有文章介紹馬可尼公司的情況,這大概也是馬可尼上海之行的一個收穫吧。不過,上海人無所謂,認為科學發明就應該結合商業上的實際應用,否則還是空架子。值得注意的是,30年代上海人說的無線電,指的正是廣播收音機。當時的報紙上,就有人指出,上海約有30萬人裝置收音機,如果有百分之一的“業餘家而不是純粹的享樂家,那麼,為數已有三千”,如果說他們畢竟是業餘愛好者,那麼每年從國外留學回來的無線電方面的專門人才,總數已然不少,總有人發明點什麼吧,為何總是“無聲無臭”?作者分析的原因,是他們只肯在“書本上或是粉筆中用功夫”。可見上海當時的社會環境,是非常鼓勵科技的應用,包括在商業上的運用。
馬氏不光是為自己公司,也為上海刮起了一股無線電旋風。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同,馬可尼的發明要實在得多。愛氏的相對論,到底沒有多少人看得懂,他到上海後,影響主要在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中,而馬可尼的到來,在上海市民中也引起轟動。畢竟是上海人,只要能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就信你,否則任你講的有多玄,也不願聽的。查閱當時《申報》,就在馬可尼訪滬期間,報紙上的無線電廣告甚多,主要是面向市民使用的裝置真空管的收音機,時在1933年底,叫賣的卻是“1934年式”,這種機子要價在數十元到數百元之間,購買者並不少,想見上海市民對無線電的熱情。無線電既是科學發明,又是日常必需,在上海人心目中,那就是好東西。至於廣播收音機與馬可尼有何關係,那就不必深究了。
12月9日,上海各無線電公司在漢密爾登大廈(今福州大樓)舉辦了無線電展覽,展示各種無線電設備,市長吳鐵城出席了開幕式。當天的報紙上,不僅有“歡迎馬可尼專號”,還有“歡迎馬可尼來華”的時評。這期“專號”上,就刊有“世界的發明家無線電界圍繞馬可尼”、“馬可尼氏之初期發明及其對於無線電界之貢獻”、“上海之馬可尼無線電機製造廠”以及“馬可尼無線電大事記”等。在馬可尼訪滬期間,報紙上幾乎天天都有他的報導。
馬可尼抵達上海後,應酬頻繁。10日晚,上海市長吳鐵城在霞飛路上海市政府招待所設宴,款待馬可尼夫婦一行,宋子文、孫科及各國公使、領事上海商界、學界近300人一同到場。事亦湊巧,就在這天,浦東地區正式開通電話服務,首批用戶有50多台。
11日,是馬可尼在上海最繁忙的一天,上午先參觀了真如上海國際無線電臺,中午赴義大利領事館舉行的宴會,晚上馬可尼公司在華懋飯店設宴回請。華懋的宴會剛剛結束,8點一刻,馬可尼又匆匆忙忙趕往禮查飯店(今浦江飯店),出席泛太平洋協會為他舉辦的餞行晚宴。孔祥熙、顏惠慶、王正廷、徐佩璜夫婦、虞洽卿、何德奎以及義大利公使、領事夫婦、義大利駐滬海軍司令、英美商會會長等中外來賓300餘人到場。大概由於第二天淩晨就要坐船回國,馬可尼在宴會上的講話,似乎比其他場合稍長,最後意味深長地說:“貴國地大民眾,無線電最有用處,望貴國人士深明此意,聯絡民眾,交換情感,可造成一強大無匹之國家。”至10點,盡興而散。馬可尼公司還專門在會場上安裝了話筒與揚聲器,將這次宴會實況用無線電廣播。
馬可尼上海之行,借無線電之力和商業應用,給上海帶來了一波新的科學熱潮。海派文化的魅力,在於融合,海納百川,更在於創造,追求卓越。傳統的、現代的、經濟的、文化的、上海的、中國的、世界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交匯中融合,在融合中創造。而優秀外來文化的衝撞、融合,也應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樓主| 發表於 27-10-2006 01:35:19 | 顯示全部樓層

波波夫和馬可尼。

一項偉大的科學成果從發現到為人類所利用,往往需要經過幾代人前赴後繼的努力。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的存在,但卻沒有能透過親手實驗證實他的預言;赫茲透過閃煉的水花,第一次證實電磁波的存在,但卻斷然否認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可能性。他認為,若要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需要有一面面積與歐洲大陸相當的巨型反射鏡。但是,“赫茲電波”的閃光,卻照亮了兩個年輕人不朽的征程。這兩個年輕人便是波波夫和馬可尼。
  1895年5月7日,年僅36歲的波波夫在彼德堡的俄國物理化學會的物理分會上,宣讀了關於“金屬屑與電振蕩的關係”的論文,並當眾展示了他發明的無線電接收機。當他的助手雷布金在大廳的另一端接通火花式電波發生器時,波波夫的無線電接收機便響起鈴來;斷開電波發生器,鈴聲立即中止。幾十年後,為了紀念波波夫在這一天的劃時代創舉,當時的蘇聯政府便把5月7日定為“無線電發明日”。1896年3月24日,波波夫和雷布金在俄國物理化學協會的年會上,操縱他們自已製作的無線電收發信機,作了用無線電傳送莫爾斯電碼的表演。當時拍發的報文是“海因裏希•赫茲”,以此表示他對這位電磁波先驅者的崇敬。雖然當時的通信距離中只有250米,但它畢竟是世界上最早透過無線電傳送的有明確內容的電報。
  就在同一年的6月,年方21的意大利青年馬可尼也發明瞭無線電收報機,並在英國取得了專利。當時通信距離只有30米。
  馬可尼1874年4月25日生於意大利波倫亞。他自幼便有廣泛的愛好,對電學、機械學、化學都有濃厚的興趣。13歲那年,他便在赫茲證實電磁波存在的論文的啟發下,萌發了利用電磁波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時而在閣樓上,時而在庭院或農場裏進行無線電通信的試驗。1894年,他成功地進行了相距2英里的無線電通信的收與發。
  馬可尼發明之路荊棘叢生。他在申請政府贊助落空後,於1896年毅然赴英。在那裏他得到了科學界和實業界的重視和支持,取得了專利。1897年,馬可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無線電器材公司——美國馬可尼公司。這一年的5月18日,馬可尼進行橫跨布裏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獲得成功。1898年,英國舉行遊艇賽,終點是距海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報》特聘馬可尼用無線電傳遞消息,遊艇一到終點,他便透過無線電波,使岸上的人們立即知道勝負結果,觀眾為之欣喜若狂。可以說,這是無線電通信的第一次實際應用。
 樓主| 發表於 27-10-2006 10:20:55 | 顯示全部樓層

無線電的誕生過程

無線電的誕生過程


無線電的誕生過程
  無線電,是無線電技術的簡稱,是一門專門研究利用無線電波傳送各種資訊的技術學科。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發現了電現象和磁現象。我國早在戰國時期(西元前475一211年) 就發明了司南。
  而人類對於電和磁的真正認識和廣泛應用、迄今還只有一百多年歷史。
  在第一次產業革命浪潮的推動下,許多科學家對電和磁現象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從而取得了重大進展。
  人們發現帶電的物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與磁學現象有類似之處。
  1785年,法國物理學家庫侖在總結前人對於電磁現象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後人所稱的“庫侖定律”,使電學與磁學現象得到了統一。
  180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研製出化學電池,用人工方法獲得了連續電池,為後人對電和磁關係的研究創造了重要條件。
  1822年,英國的法拉第在前人所做大量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電磁感應定律,證明了“磁”可以產生“電”,這就為發電機和電動機的原理奠定了基礎。科學家們在這段時間裏所作的對電磁學基本規律的研究,為後來無線電的誕生起到了重要的孕育作用。
  電磁學的發展,首先引起了通信方式的變革。
  1837年美國畫家莫爾斯在前人的基礎上設計出比較實用的、用電碼傳送資訊的電報機,之後,又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城之間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線路。
  1876年,美國的貝爾發明了電話,實現了人類最早的模擬通信。
  1880年以後,用有線電報和有線電話來傳送資訊已開始得到應用,人類進入了有線電通信時代。英國的麥克斯韋在總結前人工作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電磁理論”,表現為四個微分方程。這就是後人所稱的“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得出結論:運動著的電荷能產生電磁輻射,形成逐漸向外傳播的、看不見的電磁波。
  他雖然並未提出“無線電”這個名詞,但他的電磁理論卻已經告訴人們,“電”是可以“無線”傳播的。
  1887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年第一次用人工方式產生出了電磁波,以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義大利的馬可尼和俄國的波波夫在不同的國度裏,幾乎在相同的時間(1895和1896)獲得了無線電通信的成功,他們創造性的勞動,揭開了電磁學發展的新篇章,無線電技術作為一門新科學從此誕生了。
  今天,利用無線電波傳送聲音和圖像節目的廣播和電視,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成了億萬人民的伴侶。無線電並不是一、二個人發明出來的,它是人類文明逐步發展的結果,但是,有些人在其中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麥克斯韋之所以被稱為無線電通信的報春人,是因為在當時,人們雖然已經知道“電”能生“磁”,“磁”能生“電”;知道利用電磁原理來製造電機和變壓器;但是對於電與磁相互關係的本質還並不清楚,對於伴隨某些電現象和磁現象而存在的電磁波還沒有認識,可以說,麥克斯韋是一名非常傑出的電磁理論學家。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用非常精闢而微妙的數學方程式,闡明了電場與磁場的基本關係,建立了嚴謹的電磁場理論。麥克斯韋根據他所作的數學分析指出:只要存在著交變的電場,就能在其周圍產生交變的磁場;反之,只要存在交變的磁場,就能在其周圍產生交變的電場。這樣一來、變化的電場在其周圍產生變化的磁場,變化的磁場又在其附近產生變化的電場,如此迴圈下去,電 場和磁場不就會越傳越遠了嗎?據此,麥克斯韋認為:運動著的電荷能產生電磁輻射,形成逐漸向外傳播的看不見的電磁波(簡稱電波)。這一結論公佈於一百多年前是很了不起的,這個結論告訴人們:“電”是可以“無線”傳播的。後來的事實證明,麥克斯韋的電磁波理論是完全 正確的。除此之外,他還推導出電磁波有和光波相同的傳播速度,從而揭示了光與電磁現象在本質上的統一性。
 樓主| 發表於 27-10-2006 13:38:01 | 顯示全部樓層

澳門 通訊博物館

電報是人類利用電進行遠距離通信的開始,這是通信史上的重大變革。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與19世紀初的科學家揭開了一種新能源-電,於是有人開始研究,利用電來傳遞訊息的可能性。1839年在英國最先出現電報作為營運用途,此電報是用來聯絡大西方鐵路(Great Western Railway)的兩個車站,這條電報線路全長13英里,由查爾斯•惠斯通(Sir Charles Wheastone,1802-1875)及威廉•庫克(Sir William Cooke,1806-1879)發明,並在1837年取得英國的專利。
  

同一時間在大西洋的另一頭-美國,摩斯(Samuel F. B. Morse,1791-1872)也發明了電報,於1837年在美國取得專利。摩斯原先為一名畫家,有一次看到電磁感應的表演,開始對新興的電磁學發產生興趣,著手研究電信科學。同年,他歷經辛苦製作出一臺手工控制電路開關的電報機。電報機是利用電流交替地通電和切斷,來產生不同的信號,發出點(dot •)和線(dashes —)。摩斯再利用排列組合,組成英文字母和零到九的數字,這就是著名的「摩斯電碼」。  


投資者質疑摩斯的長距離電報傳輸試驗,並不願意投資。直到1843年才獲得國會的支持,在華盛頓與巴爾的摩之間架設起全長64.4公里的電報線路。1844年5月24日,摩斯在國會展示長距離的電報試驗,向巴爾的摩發出了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電文是:「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蹟」(What Hath God Wrought?)。此後,快速的電報才引起人們的注意,各國也相繼推廣電報通信。
摩爾斯電碼(又譯為摩斯電碼)是一種時通時斷的信號代碼,通過不同的排列順序來表達不同的英文字母、數位和標點符號。它由美國人艾爾菲德•維爾發明,當時他正在協助薩繆爾•摩爾斯進行摩爾斯電報機的發明(1835年)。

摩爾斯電碼是一種早期的數位化通信形式,但是它不同于現代只使用零和一兩種狀態的二進位碼,它的代碼包括五種:點,劃,每個字元間短的停頓,每個詞之間中等的停頓,以及句子之間長的停頓。

最早的摩爾斯電碼是一些表示數字的點和劃。數位對應單詞,需要查找一本代碼表才能知道每個詞對應的數。用一個電鍵可以敲擊出點、劃以及中間的停頓。

雖然摩爾斯發明了電報,但他缺乏相關的專門技術。他與艾爾菲德•維爾簽定了一個協議,讓他幫自己製造更加實用的設備。艾爾菲德•維爾構思了一個方案,通過點、劃和中間的停頓,可以讓每個字元和標點符號彼此獨立地發送出去。他們達成一致,同意把這種標識不同符號的方案放到摩爾斯的專利中。這就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美式摩爾斯電碼,它被用來傳送了世界上第一條電報。

這種代碼可以用一種音調平穩時斷時續的無線電信號來傳送,通常被稱做連續波(Continuous Wave),縮寫為CW。它可以是電報電線裏的電子脈衝,也可以是一種機械的或視覺的信號(比如閃光)。

一般來說,任何一種能把書面字元用可變長度的信號表示的編碼方式都可以稱為摩爾斯電碼。但現在這一術語只用來特指兩種表示英語字母和符號的摩爾斯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被使用了在有線電報通信系統;今天還在使用的國際摩爾斯電碼則只使用點和劃(去掉了停頓)。

電報公司根據要發的信的長度收費。商業代碼精心設計了五個字元組成一組的代碼,做為一個單詞發送。比如:BYOXO ("Are you trying to crawl out of it?");LIOUY ("Why do you not answer my question?"),;AYYLU ("Not clearly coded, repeat more clearly.")。這些五個字元的簡語可以用摩爾斯電碼單獨發送。在網路用辭中,我們也會說一些最常用的摩爾斯商用代碼。現在仍然在業餘無線電中使用的有Q簡語和Z簡語:他們最初是為報務員之間交流通信品質、頻率變更、電報編號等資訊服務的。

1838年1月8日,Alfred Vail展示了一種使用點和劃的電報碼,這是摩爾斯電碼前身。

作為一種資訊編碼標準,摩爾斯電碼擁有其他編碼方案無法超越的長久的生命。摩爾斯電碼在海事通訊中被作為國際標準一直使用到1999年。1997年,當法國海軍停止使用摩爾斯電碼時,發送的最後一條消息是:“所有人注意,這是我們在永遠沉寂之前最後的一聲呐喊”!

美式摩爾斯電碼
做為一種實際上已經絕跡的電碼,美式摩爾斯電碼使用不太一樣的點、劃和獨特地間隔來表示數位、字元和特殊符號。這種摩爾斯電碼的設計主要是針對地面報務員通過電報電線傳輸的,而非通過無線電波。

這種古老的、交錯的電碼是為了配合報務員接聽方式而設計的。不象現在可以從揚聲器或者耳機中聽到電碼的音調,你只能從這些最早期的電報機的一個機械發生裝置聽到嗒嗒的聲音,甚至是從發送電鍵接聽:這種電鍵在不發送信號時被設置為從動模式,負責發聲。

這些報務員大多是為鐵路或以後的西聯電傳等服務。象那時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十幾歲的愛迪生就是這樣一名話務員。

現代國際摩爾斯電碼
現代國際摩爾斯電碼是Friedrich Clemens Gerke在1848年發明的,用在德國的漢堡(Hamburg)和Cuxhaven之間的電報通信。1865年之後在少量修改之後由國際電報(International Telegraphy)大會在巴黎標準化,後來由國際電聯(ITU)統一定名為國際摩爾斯電碼。

在今天,國際摩爾斯電碼依然被使用著,雖然這幾乎完全成為了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專利。直到2003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管理著世界各地的摩爾斯電碼熟練者取得業餘無線電執照的工作。在一些國家,業餘無線電的一些波段仍然只為發送摩爾斯電碼信號而預留。

因為摩爾斯只依靠一個平穩的不變調的無線電信號,所以它的無線電通訊設備比起其他方式的更簡單,並且它能在高雜訊、低信號的環境中使用。同時,它只需要很窄的帶寬,並且還可以幫助兩個母語不同、在話務通訊時會遇到巨大困難的操作者之間進行溝通。它也是QRP中最常使用的方式。

在美國,直到1991年,為了獲得FCC頒發的允許使用高頻波段的業餘無線電證書,必須通過每分鐘五個單詞(WPM)的摩爾斯碼發送和接收測試。1999年以前,達到20WPM的熟練水準才能獲得最高級別的業餘無線電證書(額外類);1999年12月13日,FCC把額外類的這項要求降低到13WPM。

2003年世界無線電通信大會(WRC03,ITU主辦的頻率分配專門會議,兩年一度)做出決定,允許各國在業餘無線電執照管理中自己任選是否對摩爾斯電碼進行要求。雖然在美國和加拿大還有書面上的要求,但在一些其他國家正準備徹底去除這個要求。

熟練的愛好者和軍事報務員常常可以接收(抄報)40WPM以上速度的摩爾斯碼。雖然傳統發報電鍵仍有許多愛好者在使用,但半自動和全自動的電子電鍵在今天使用越來越廣泛。電腦軟體也經常被用來生成和解碼摩爾斯碼電波信號。
  


澳門 通訊博物館
024.jpg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中華業餘無線電研究會 - 業餘無線電考試(筆試)班

手機版|小黑屋|存檔|VR2GY 網站

GMT+8, 6-5-2024 22:55 , Processed in 0.03504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本討論區基於 Discuz! X3.5

版權所有 © 2005-2024 VR2GY.com,保留一切權利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VR2GY.com 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VR2GY.com 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